陶河镇,原为陶河人民公社,位于广东省海丰县东南部,处于海丰县内最大的潮汐河黄江的下游,即东经115°23',北纬22°53'镇区东西长29.5公里,南北宽19.5公里,行政区域面积为64.13平方公里。
陶河镇,形似五角形,西北与黄江为界与附城隔江相望;东北以东溪为界与城东、可塘分江而治;西南与城区红草接壤;东南与赤坑、城区东涌两镇相邻。现镇政府所在地设于陶塘圩,距海城16公里,离汕尾22公里,为全镇政治、经济和文化的中心。
陶河镇地势呈南高北低,海拔最高337米。山地面积47644亩,平原面积积48551亩,土地总面积为96195亩。由于平原连片宽广,且与附城、城东、可塘等乡镇的大片土地浑成一体,故有海丰县“平原乡镇之称”。
一
陶河镇,有悠久的历史渊源。北宋熙宁年间,海丰县设8都,其中在南部设置的金锡都,都址就在陶河镇内。据传,“未有金锡都,先有谢王吴”,可见早在一千多年以前,就有谢姓及其他姓氏的居民定居金锡一带,耕种渔猎,繁衍生息。元末、明末时期,大批移民因战乱或生活所迫从福建莆田、漳州等地,以及省内其它地区迁来陶河定居。如:桐埔村颜姓祠联为:“脉沿鲁国中循河田枝开存礼凭后人发挥,源朔山东途经漳州籍落梧桐赖先祖余蓢”。清朝初期,村庄错落遍布,人口日益益增多,已置有陶塘约,霞边约、高湖约(亦称“杨古埔约”)。3个约属下78个村庄,其中杨古约属下18个村庄,有“杨古埔十八乡”之称。1949年,全镇共有村庄67个(因迁移或破乡而比原来减少9个),人口总数为16296人。
昔日的陶河镇,是一派自然的经济景观。北面,黄江(西溪)、东溪沿岸,堤茔低矮,支流延伸境内腹地。沿岸内围的7000多亩土地,一部分是可以耕种一造水稻的潮田,一部分是常年威渍的滩涂,长着“卜葱”等水草。黄江东溪一带,人们把滩涂围成鱼塭,利用潮沙进行鱼虾捕捞。境内中部,土地平整,是主要的粮产区。但地势低平,常被洪水所困,每逢山洪暴发,内海顶托,许多地方一片水乡泽国,有的水深达1至2米,一浸2至3天,作物受浸,粮食失收。有的几年不能耕种,因此有“一年威水上,三年免吊想”的口语流传。南部,靠山远水,大部分为台地,坡园地,山坑田,以种植蕃薯、豆类、芝麻为主,水源充足的地方也种植水稻,但酸性大,产量较低。每逢早季,土地赤黄,作物凋萎,有“三日无雨火烧埔”之称。
昔日的陶河,商品交往颇为活跃。清代中晚期,就已形成了陶塘、上吊桥、叙堂钟三个颇具规模的集市。同时还有杨古埔地区的新墟和太平墟。陶塘墟在嘉庆年间就进入了鼎盛时期。其时,陶塘已有了“三街二巷”的市井格局,“三街”有米街、中街、番薯街;“二巷”有中卷、龙厝巷。“三街二巷”拼成四方形。人称“棋盘内”或称“宝斗仁”。墟埠人家,户户都是二头临街的“竹竿厝”。街巷两旁,铺头林立,可见其时的繁华景象。吊桥墟是继陶塘圩之后形成的,其时也有20多间铺头,合围成一个长方形的“墟肚”。竹围梧围、甘洲下一带乡民都到吊桥墟赶集,每逢墟日,熙熙攘攘,颇是热闹。叙堂钟墟建于光绪二十三年(1898年),其墟埠靠近灰窑港码头,物资交流较为方便。杨古埔地区的新墟和太平墟是互为补充的二个墟,规模较小,形成年代约在晚清时期,其时乡间盛行“建醮”,为了素荤分开,遂建立-个“太平墟”,方便乡民购买素菜。
二
陶河具有光荣的斗争历史。
清顺治年间,杨古埔寮下村郭达久响应郑成功南下勤王、“反清复明”的号召,揭竿而起,率众与官府抗争。在攻打海丰县城中,终因策略不当,力量悬殊,兵败落逃。但其壮举,为后人所传颂。
清咸丰三年,大坑人颜霞春、颜世亮不堪官府的压迫,与黄履恭、王宇春一起加入“三点会”,并发动了一场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。起义军势如破竹一举攻入海丰县城,杀死县官林芝龄,还坐镇县城4个月。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,但它昭示一条真理:“水可载舟,亦可覆舟”。
大革命时期,陶河人民在彭湃的领导下,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。各地成立农民协会,设立会馆,建立苏维埃政权。同时,建立自卫队、童子军,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开展土地革命,保卫红色政权。许多农会骨干追求真理,敢于斗争,参军参战,在敌人的屠刀面前慷慨激昂,视死如归。陶南下吊桥村颜浑,1925年参加海丰农民运动,并与颜少卿,颜严、刘德彝一起受党指派回乡发动农会,1934年在紫金战斗中牺牲。他是陶河农民运动最早的创始人之一。古石村妇女吴大妹,1926年参加农民自卫军,被推荐为六区农会执委。1928年初在海城举行的镇反大会上,她代表六区红色妇女粉枪队接受处决任务,严厉打击反革命分子的嚣张气焰。同年红色政权失败,她不幸落入敌手,在汕尾英勇就义。她不愧为一名威震敌胆的女革命先驱者。牺牲的烈士中,有下边乡农会长黄如炉,金锡村赤卫队长谢庆加,红军四十九团三营本长颜折明,十一区区长颜江,红军四十九团二营三连连长颜昌日,陶东乡赤卫队队长曾乃妹、钟妈能,埔尾村赤卫队长蔡仁端、黄妈炉,赤卫队六区大队长何加,田心村赤卫队长杨水林,杨古埔新厝村赤卫队长刘妈和,小屿村赤卫队长黄良楚,六区赤卫队长陈俩,六区苏维埃主席陈觉命,港口村农会长吴潭送,港口新厝村赤卫队长吴义壮,道围村党支部副书记陈乃欧,八区妇女会长刘秀文等。第一、二次国内革命斗争时期,全镇共有51人壮烈牺牲。
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,陶河许多有志青年,积极投奔革命队伍,为求得祖国的解放,人民的幸福出生入死,浴血奋战,其中有8人为国捐躯。
在革命战争时期,陶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敢于反抗,敢于斗争,红旗不倒。大屿、下边,陶塘等村和陶北三宫渡口始终是革命队伍的联络点和交通站,为传递情报,运送物资,掩护伤病员做大量的工作。大屿村黄克诉同志就牺牲在交通员的岗位上。日本陷境时,下家村民众不堪日本兵的欺凌和勒索,奋起惩治汉奸,为民除害。埔雅村民众积极支持游击队惩治反动官警的斗争,虽身陷囹圄,仍然坚贞不屈,表现了陶河人民崇高的革命气节。
三
陶河镇虽然地偏一隅,但也孕育出许多名人逸士,为本镇历史增色不少。
清朝时期,全镇出有进士二人,秀才三人,廪贡多人。据传:雅卿乡颜廷光进京殿试时,偶然大刀脱出,但他随机应变,准确无误地将刀头挑起,技惊四座,深得监考官的赞许,因而捧回武进士桂冠;杨古埔察下村彭里,自幼好学,聪明过人,京试得中,至今仍流传着“百年彭进士,万年杨古埔’的佳语。港口村四世祖吴邦樑获先朝贡元,官至文林郎。
建国前期,全镇出有教授2人,他们是陶河横山村的黎希干、黎毓干兄弟俩。黎希干193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,曾在中山大学医学院,北京大学医学院,河南医科大学任教,曾参加全国大专教材《细菌学》的编写工作。黎毓干194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农学院,毕业后留校任教。著有《水稻病理学》《花生锈病》等多篇教材和论文。是中国民盟广东省委学术文化科技委员,省植物病理学会理事。他们都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,一批新中国培养出来的人才,在各个岗位上,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。其中,成为专家、学者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有18人,成为处级以上行政、企事业单位领导和部队党政干部的有7人。他们中,有从事地质冶金、机械制造等工业系统的高级工程师;有从事广播电视、中高等院校教育、食品科学研究、医疗工作等文化卫生系统的高级工程师、主任医师、高级教师、教授。有从事行政、企业单位管理工作的主任、经理和党委书记等。他们各具才能,为国家的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。
陶河镇,港胞众多,据统计,有2000人之多。昔日,他们为谋求美好的生活,漂洋过海努力拼搏。如今,多数已功成业就,家道殷兴。他们虽然身居异境,但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思想感情。每当家乡建设需要他们帮助时,他们都能慷慨解囊,满腔热情地支持家乡的建设事业。他们在学校、公路、卫生院等建设项目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。他们热爱家乡,热爱家乡的父老乡亲以及无私扶贫济困的精神和举动,将永远为陶河人民所传颂。这里必须郑重大书一笔的是,香港中华钻井公司董事长刘焕诗先生,从1988年起就捐出巨资支持家乡建设,至今捐资已达60余万港元。先后捐资援建了杨埔学校,杨埔市场、杨埔通往各村的道路、杨埔公路、陶河公路陶河卫生院等;还有香港冻肉公司的颜维智先生,香港德嘉针织厂的陈楚义先生,香港商界人士吴木意先生都慷慨捐出巨资支持家乡建设,他们不愧为陶河旅港同胞和各界人士楷模。
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“海丰县人民政府”门户网站,是否继续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