头部
底部
  • 政务微信
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: 首页 > 海丰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 > 专题专栏 > 精准扶贫
分享到:
走产业化帮扶之路——海丰县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侧记
  • 2016-12-21 11:50
  • 来源: 汕尾日报
  • 发布机构: 海丰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
  • 【字体:    
      新一轮精准扶贫开展以来,经精准识别,海丰县仍有贫困户11558户33924人,其中一般贫困户3290户13339人、低保贫困户5051户17231人、五保贫困户3217户3354人,这是扶贫攻坚中难啃的“硬骨头”。对此,海丰县委、县政府紧紧围绕“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”的工作要求,以产业扶贫为主线,聚焦“三农”,以农业发展、农村致富、农民增收为根本目标,攻坚克难,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,走出了一条产业化扶贫之路,取得了阶段性成效。
      注重规划  产业引领
      近年来,该县坚持规划先行,紧紧围绕“一镇一业”“一村一品”的发展思路,根据各镇实际和功能划分,规划黄羌、平东、公平等镇重点发展蔬菜产业,通过引进海亮、三禾、协兴等全省乃至全国著名的农业龙头企业,成功打造了虎噉金针菜、平东九龙生姜、明康汇蔬菜等一批名牌农产品;规划梅陇、联安、陶河、附城等镇重点发展水稻种植,成功引进袁隆平杂交水稻项目;规划可塘、赤坑等镇重点发展水果种植;规划小漠、鲘门、大湖等沿海镇重点发展水产养殖,并通过认真研究、科学制定具体可行的帮扶方案,着力推动产业上档次、创品牌,有效推动农业增产、贫困户增收。值得一提的是,黄羌镇按照产业发展规划,结合该地区适宜种植金针菜的优势,在县供销总社的帮扶下,投入800多万元创办了金针菜种植基地和加工厂,带动村民广泛种植金针菜,参与的农户达2000多户,其中包括贫困户400多户。产业化扶贫,开拓了村集体和贫困户的经济发展渠道。
      项目带动  加快奔康
     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,该县突出产业带动,特别是通过引进发展一批造血型产业项目,辐射和带动区域产业发展,进一步增加贫困村集体收入,加快脱贫奔康的步伐。如在袁隆平杂交水稻项目上,该县联合深圳龙岗区向贫困户免费派送袁隆平超级稻晚稻品种和“两优633”种子,并实行统一技术指导、统一收购,大力帮助贫困户科学种植水稻脱贫致富,现该项目已推广覆盖陶河、联安等6个镇15个贫困村,预计农户每亩将增收814元。
      同时,该县积极探索资产收益带动机制,引导贫困户以土地、资源、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等资金和生产资料入股企业参与分红,抓住国家政策投资机遇,加快实施乡村旅游、光伏新能源开发等扶贫。如深圳龙岗区帮扶的33个贫困村,在该县科技工业园建设海丰(龙岗)投资大厦,成立投资大厦项目公司,独立经营,独立核算,每村投入200万元,按所占股份享受大厦运营收益,预计每年每村增加10万元以上的经营收益。又如黄羌林场发动109户贫困户,用扶贫资金参与黄羌林场运动小镇旅游项目开发,预计享受旅游项目收益分红每户至少可达5000多元。
      培训人才  送岗就业
      该县注重产业人才支撑,切实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,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培训、就地就业、就地创业。采取“送教进村、送技上门、送岗就业、服务到家”措施,大力普及农村贫困户劳动力的技能培训,促进贫困户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,使脱贫致富能力不断增强。如深圳龙岗扶贫工作组在平东九龙村建立生姜加工厂,就地培训贫困户,实现在家门口就业。再如可塘镇罗北村有贫困户87户,全部参与到该村恒华种养合作社和海丰县众善灵芝种植专业合作社,享受合作社的收益分配。其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与恒华种养合作社养鱼、捕鱼专业队,以及饲养车间生产队伍,每人每天出勤收入约200元,预计贫困户一年收益可超5万元。同时,把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培训后,推荐到深汕特别合作区就业。
      此外,该县还在摸清贫困人口和贫困原因的基础上,着力在产业化上做好扶贫攻坚这篇文章,力争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100%接受培训和80%挂靠农业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,并鼓励部分贫困户以个体经营形式参与产业化经营。(记者 庄小杰 通讯员 余作明)
关联稿件:
相关附件: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--

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“海丰县人民政府”门户网站,是否继续?